您的位置:首页 >企业 >

热点!龚溦祎:包拯文献辑刊编辑思路

2023-05-22 01:16:28    来源:古籍


(相关资料图)

包拯(999—1062),字希仁,庐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)人,北宋名臣。宋仁宗天圣五年(1027),包拯进士及第,除大理寺评事,知建昌(今江西永修)。后因父母年迈,遂辞官奉养,直至双亲离世,方于景祐四年(1037)重归仕途。其历任端州、庐州知州、河北转运使,知谏院,授天章阁待制、龙图阁直学士,又任监察御史、三司使、枢密副使等职位。嘉祐七年病逝,享年六十四岁,追赠礼部尚书,谥“孝肃”。

明成化二十年张岫刻本包公小像

包拯是历史上名声极著的廉吏,甚而成为“清官”的代名词。他之所以留名后世、垂范千古,以其公正清廉、刚直耿介,不因权贵而顾命旋踵,于吏治与司法两道皆有相当的建树。有宋以来,社会弊端沉积阻滞,“冗官”“冗兵”问题病之已久,而仁宗赵祯则又面临更多的困局:内有农民起义、自然灾害,外有与辽夏的军事与外交波折。对此,包拯提出自己的主张,即取士用人,择优而录,十分看重为国家选取贤才。他赞同荀子“大贤不待次而举”的观点,在《天章阁对策》中说:“臣闻将者,人之司命,而邦国安危所系,择之不可不审。且天下不患乏人,患在不用。用人之道,不必分文武之异,限高卑之差,在其人如何耳。”即指出应对边境布防之弊需任用贤能之人。

天章阁对策

此外,为严明吏治,包拯严格惩治贪官污吏,冀以整顿、肃清官场贪赃枉法风气,去民之蠹。因之,其司法思想儒法并包,秉公执法、赏罚分明,拒绝权贵干预司法,断绝私人书信,更废除原有的不合理诉讼制,使百姓能够直接于庭下自道曲直,为司法制度改革与维护司法的独立、公正性作出贡献。南宋史学家李焘言:“拯性峭直,然奏议平允,常恶俗吏苛刻,务为敦厚。虽疾恶甚至人情所不及,即推以忠恕。不为苟合,未尝伪色辞以悦人。不作私书,至于干请,无故人亲党一皆绝之。居家俭约,衣服器用饮食,虽贵,如初官时。” 包拯为人刚直,清素节约,持身行正;其为政严明,秉公执法,铁面无私,亦得百姓称颂,具有极大的影响力。

包拯于后世成为一个“箭垛式”的人物。故而自宋代以降,以包拯事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,包括小说、戏曲、宝卷等多种体裁,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。小说如明安遇时《包龙图判百家公案》、清佚名《清风闸》、清石玉昆《忠烈侠义传》(即《三侠五义》)、清佚名《小五义》《续小五义》;戏曲如元关汉卿《包待制三勘蝴蝶梦》《包待制智斩鲁斋郎》、明佚名《臙脂记》《高文举珍珠记》;宝卷如《雪梅宝卷》《河南开封府花枷良愿龙图宝卷》等。在这些作品中,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,其故事也往往以包拯严惩犯人、还受害者以公道的大团圆模式作结,其背后反映出的是百姓在饱受欺压凌辱的不公环境下,只能寄望于“青天”来沉冤昭雪的逻辑,以借此投射其迫切的心理诉求。另一方面,包公文学所反映出的对惩恶扬善、公正廉洁品质的崇尚,仍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。

全图狸猫换太子演义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

因此,《包拯文献辑刊》广采包拯相关文献,其中《孝肃包公奏议集》收录明正统刻本、明成化二十年张岫刻本、明嘉靖二十二年崇藩刻本等三种版本,另搜集《国朝诸臣奏议》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《龙图公案》等历史与文学文献,钩沉包拯这一人物在历史与文学中嬗变的脉络,留存名臣的文化价值。

来源:采薇阁书店公众号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
精彩放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