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企业 >

解读:长子独特的理发文化 世界今日讯

2023-06-27 13:12:06    来源: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

长子县,千年古县,人文荟萃,拥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现象。长子理发名扬天下,也孕育出其独特的文化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解读长子理发文化这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民谚流传:二月二,剃龙头

俗话说:“二月二剃龙头,一年都有精神头。”这句谚语应该怎样理解呢?


【资料图】

从历史崇拜上看,传统上,农历二月初二主要祭祀土地神,同时,民间也有“剃龙头”、祭祀、敬文昌神等习俗。其中“剃龙头”习俗,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,如古籍中所记载的古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习俗。从民间寓意上说,民间有习俗,正月剃头不吉利,所以很多人都是在春节前理一次发,然后一直等到二月初二才“理发去旧”,然后开始各自的工作。因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,故当日理发叫作“剃龙头”,这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。从气候学上说,农历二月初,正处在“雨水”“惊蛰”和“春分”之间,随着天气变暖,农事活动增加,农业需水量增加。在我国民间,龙是主宰水运的神,正如俗话说“龙不抬头天不雨”。从认识观念上说,在天气渐渐转暖、雨水开始增多的时节,人们希望通过敬龙祈福这一过程,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,体现了中国“天人合一”的自然观。

在民间,二月初二流传着许多习俗,而最大、最有影响的是“剃龙头”。不管是老人小孩,还是工农学商,这一天都会不约而同地去剪发、修容,让自己焕然一新,以求得一年的好运。从一大早开始,理发店里就人来人往,顾客盈门,理发师们自然忙得不亦乐乎。

产业发展:长子理发遍天下

若论理发剃头,在华北地区,名扬四海的便是长子剃头匠。清朝初期,为了让汉族老百姓接受满族的习俗,朝廷下旨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”。因此,理发(民间称为“剃头”)业在民间逐渐兴起,长子也开始有了剃头匠。他们一代又一代,一茬又一茬,靠着精湛的技艺游走各地,把理发店开遍了海内外。

养家谋生阶段:长子人从事理发业,源于养家糊口。为了生存,一部分长子人不断学习理发技艺,靠着一技之长,组团外出创业,父子兄弟,南下北上,秉承晋商优良传统,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去创造价值、创造幸福。清宣统年间,全县以理发技艺谋生的就达3000 多人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长子理发人活动范围逐渐扩大,省内包含太原、大同、阳泉、榆次、临汾、运城等地,省外覆盖了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内蒙古、河南等等,长子理发人的足迹不仅仅遍布大半个中国,甚至还走出国门,中国的驻外使馆如波兰、南斯拉夫、非洲的博斯瓦纳等国也有长子理发人的身影。2013 年3 月,长子县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,成为拥有理发从业人员最多的县,称为中国美发之乡。

创业致富阶段:随着社会发展,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,理发美容的需求越来越旺盛,全县目前有数万人靠“一把刀子”南下北上闯天下。为做大做强“长子理发”的劳务品牌,长子县不断开展技术培训、全国连锁加盟,推进全县人民的就业与增收。同时,“长子理发”还带动了美容护理、桑拿洗浴、康养保健、酒店餐饮、保姆家政等产业发展。长子人外出从事理发的人数逐年增加,有的人打拼得还相当不错,当起了老板,理发店的规模也不断扩大,甚至有了连锁店。

文化传承:异彩纷呈传千古

长子理发在发展中,不仅产业得到发展壮大,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景。

历史传说:关于长子理发的兴起,有一则民间故事。相传,古时候长子县衙大照壁东边有一麻池,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西沉时,麻池里隐隐约约漂着许许多多的乌纱帽。前来盗宝的人听说后,到现场一看,大惊失色,认为长子人了不得,要出三斗三升芝麻官。盗宝人便随手往麻池里扔了一把剃头刀。从此,长子人“官相”之风水被破坏,没有了当官的人,倒是多了拿剃头刀、挑剃头担子的剃头匠。

行业崇拜:长子理发供奉罗祖为祖师爷,这个罗祖是谁呢,不太清楚,有人说是唐朝时代人氏,有人说是清朝的。虽流传着一些对于理发相关的传说,但是均无证可考。

民谣文化:有关长子理发的歌谣、民谚、歇后语诸多,代表性的有:“槐木扁担圪吱圪乍,八股麻绳一上一下,剃头担儿虽不大,担的皇上半朝銮驾。剃圪脑来!剃圪脑来!一声吆喝走遍天下,上至王侯将相,下至满月圪娃,哪个头上不长头发,逮住总得圪刮圪刮”,“上摸君,下摸臣,能摸武官能摸文。文武百官都敢摸,别说百姓和平民。皇帝地位高,头上敢动刀。桥下有水桥下空,一盆红炉在当中,诸侯见我都施礼,太上见我打一躬”。这些歌谣真实地反映了理发业的特点和长子理发师的情怀。

专业行话:长子理发人在长期的实践中,形成了一套独成体系的行话,如圪桩(静止不动的人)、苗儿(头发)、沙包(肚子)、车轴(脖子)等等。

手工技艺:传统的长子理发人手拿唤头,走街串巷,唤头类似于卖豆腐时敲的梆子,形如镊,铁质,可以发出很长的“嗡嗡”声。长子理发人挑着担子行走村巷时,一拨唤头,听到声音的人们就知道理发的来了。长子理发人刀功硬、技艺精,有一套传统的推拿、按摩、点穴、打眼、捶背、剪鼻、挖耳、摆脖筋、扭麻筋等“绝招”。因此,长子理发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据说阎锡山的头发比较硬,十分难理,很多理发师都束手无策。而长子县南刘村的理发师卫建扁因技艺精湛,给阎锡山理发后,获得其的赞赏。

对联文化:在长子理发业,流传有很多趣味对联,如,“虽是毫末技艺,却是顶上功夫”“丰润秀发本天造,亮泽光鲜妙剪成”“吹吹烫烫花容月貌添魅力,剃剃刮刮顶光皮亮长精神”“搔首进门,对镜方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;举足出店,顾景亦晓妙手复还人少年青春”“磨砺以须,问天下头颅几许;及锋而试,看老夫手段如何”等等,为各处理发店增添了文化气息。

人文精神:长子理发之所以发展到今天且日益壮大,皆因长子理发人有一股精神,他们不仅仅有精益求精的技艺,也有离乡背井、远赴他乡的含辛茹苦。他们能立足他乡,生存下来,并融入当地社会,与长子人的勤奋、善良、务实、精明、创新密不可分。

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,长子理发的传承者们挖掘传统长子美发技艺,同时紧跟潮流转变观念,必将在新时代谱写出新的华章。(来源:上党晚报 王帅)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
精彩放送